[太阳]为什么要破解圆周率?美国存储公司在2024年把圆周率算到了105万亿位,存这些数字用了100万GB内存,相当于几十万部手机一起算了75天。 (信息来源:新浪财经——Solidigm刷新圆周率计算纪录:小数点后105万亿位,科技再显神通) 圆周率π,去年3月又被推上了一个新高度:105万亿位,美国一家公司宣布打破了谷歌此前100万亿位的世界纪录。 这听起来有些荒诞。毕竟在日常生活中,π只取3.14就绰绰有余,工程师也最多用取到几十位。那人类为什么如此执着于这场“数字马拉松”? 其实这像一场专门给计算机系统进行的“极限体检”。每一次计算,都是对处理器速度、内存稳定性和数据存储能力的残酷考验。 在处理100万GB这种天文数字级别的数据时,系统里任何微小的缺陷或不稳定性都会被放大,无处遁形。工程师们借此机会发现并修复问题,从而推动高性能计算和存储技术的发展。从这个角度看,计算π成了一种磨砺尖端科技的“磨刀石”。 可问题是,我们真的需要用几千万亿位的小数来测试硬件吗? 科学家早就告诉我们,用π的40位小数来计算整个可观测宇宙的周长,误差也小到一个氢原子的直径。他们费那么大劲算出来的几百、几千万亿个数字,压根儿一个也用不上。 要真正理解人们对π的执念,得把眼光放回几千年前。在没有计算机的时代,人类对的探索就没停过。 古埃及和古巴比伦人通过测量估算,得到了3.16或3.125这样粗糙的数值。古希腊的阿基米德用多边形逼近法,把π的范围锁定在3.1408到3.1429之间,而中国的祖冲之,更是靠着惊人的毅力,将π算到了小数点后7位,这个记录领先世界数百年。 到了1948年,两位数学家通过极其繁复的手工计算,把π推到了808位。这几乎是人类不借助机器的极限。在计算机诞生之前,人类就已经对这个数字表现出了非同寻常的热情。 对圆周率的计算不光是为了打磨工具,也源于π本身的神秘魅力。18世纪,π被证明是无理数,意味着它的小数部分永不循环、永不终止。19世纪,它又被证明是超越数,意味着它不能作为任何有理系数多项式方程的根。 这些发现彻底改变了我们对π的认知。它不只是一个数字,更像是一个通往数学无限性的窗口。数学家们至今仍在探索,π的小数序列里到底藏着什么规律,还是说它真的如表面看起来那般“完全随机”。 随着计算机的出现,这场探索竞赛的规模被彻底引爆。从几千位到几百万位,再到如今的百万亿位。这背后,不仅是技术的迭代,更是人类那种挑战极限的精神在延续。 计算π的意义是双重的。对工程师来说,它是检验和提升技术水平的绝佳标尺。而对更多人来说,它象征着人类对未知世界最纯粹的好奇心。人们一直在探索所谓的边界究竟在哪里。 即便有一天我们能轻易算出千万位的π,人类的好奇心恐怕也不会就此终结。人们或许会寻找新的可探索的空间。这场关于数字的远征,讲的也是人类自己的故事。